“云中公益”看见丝路·新疆: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3-09-02    来源:央广网

北到内蒙塞外草原,跨越黄河长江,南至滇黔桂琼……13年间,“云中公益”已经走过12万多公里采风路,先后走进了近40个民族、超过50个城市的民族聚集地,累计帮助超过300位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出大山,走向更大更广的国内外舞台。

2023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云中公益”走进新疆,沿着丝绸之路,去挖掘、发现新疆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看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作为“云中公益”的发起人,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认为,“‘云中精神’就是帮助文化传承人重拾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感受民族文化之美,为民族文化守护者解决未来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更好的发展。”

为了将这些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民族文化保存下来,2011年,赵燕创建了大型文化保护公益项目“云中公益”。如今,该项目已坚持了13年之久。

传承“非遗”文化瑰宝 筑牢民族团结之根

散落在古丝绸之路的遗址故城、石窟壁画,无声地诉说着新疆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承和融合历史。随着时代发展,新疆各民族习俗文化愈发丰富多彩。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目前共生活着56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份最全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多民族文化汇聚,形成了新疆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谈及今年云中公益走进新疆的原因,赵燕表示,“新疆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枢纽,是连接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今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希望通过走进新疆,发现更多丝路上的文化瑰宝,让每个鲜活生命被看见,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华熙生物董事长、“云中公益”发起人赵燕(左三)与托布秀尔表演者交谈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风格不尽相同。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诞生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走马”舞蹈在新疆历史悠久。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云中公益”探寻到原汁原味的“黑走马”舞蹈,其“人马共舞”的优美姿态在巴里坤传承人们的表演中栩栩如生。

据了解,在“黑走马”歌舞中,还有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斯布孜额,这是哈萨克族历史悠久的边棱气鸣乐器,将演奏者的喉音与乐器的吹奏发音完美结合,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公元11世纪,就有古籍记载它的存在。

舞蹈“黑走马”

此外,哈萨克族的另一种民间艺术也非常有趣——沃尔铁克,也叫“木偶山羊舞”。表演时,用一条线绳与冬不拉弹奏人拨弦的手指连在一起,木偶伴随冬不拉曲调节拍起舞,模仿公岩羊在峭壁上行走的各种动作。这曾是哈萨克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种类,濒临失传。目前,沃尔铁克已在阿勒泰申请成为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沃尔铁克”表演中起舞的木偶山羊

在采风中,“云中公益”还探寻到了哈萨克族流传的古老弓拉弦鸣乐器库布孜。值得一提的是,采风中找到的库布孜演奏者——阿尔生·巴哈提,是哈萨克图玛尔乐队的女歌手,是哈萨克族唯一的呼麦女性歌手,也是阿勒泰地区非物质文化哈萨克族女性呼麦传承人。

哈萨克族唯一的呼麦女性歌手阿尔生·巴哈提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的江格尔,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报的江格尔已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采风中,“云中公益”团队拜访了《江格尔》传承人——道尔吉·尼玛,他除了继承传统江格尔的表演形式外,还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更适合现代人感受古老的江格尔艺术魅力。

《江格尔》传承人道尔吉·尼玛和团队表演

放眼新疆,“人马共舞”的优美姿态、木偶山羊跳跃起舞的特色表演艺术、哈萨克族草原上的惊艳呼麦……丝路文化传承繁荣至今,经济与文化交融发展的硕果,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共同传承发展,共享繁荣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百代之流、汇古今之变,它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生命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源动力。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要持续推动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融合中枝繁叶茂,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中公益”让更多人看见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魅力,对于新时代民族团结与进步、发扬中华文化、加强民族自信有重要意义。

授人以渔促乡村振兴 让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并行

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56个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憾的是,在很多边远地区因交通不便,导致不少民族文化瑰宝难以向外界传递和传承。提及“云中公益”的发起契机,赵燕回忆当时和家人到呼伦贝尔休假,被当地鄂温克族欢快的驯鹿文化等民族艺术深深感染,但是却发现这些民族文化面临不断消逝、难以传承的困境。“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才能将这些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快要消失的珍贵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传承、保护,与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基于这样的思考及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2011年,赵燕正式发起了的“云中公益”项目。“云中—呈现远与近,浩瀚与渺小,熟知和未知,人类和自然之间生动的意象力量。”这一概念虽然遥远但却足够有分量。赵燕希望透过自然和人文,启迪人类生命的真谛和万物的智慧。

“云中公益”发起人赵燕与小鹿艺术团的孩子们

十三年“云中”之路,从鄂温克族小鹿艺术团、到大凉山妞妞再到贵州的“滚山珠”传承班等,云中公益已经从一个企业公益,发展到品牌公益,正在成为社会公益。13年的坚守,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到中华民族的联结、共情,“云中公益”不断积蓄着力量,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始终保持主题与时代同频,也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如2022年“云中黔歌”,“黔”既是贵州的简称,也有前进之意。2022年,云中团队深入贵州大山深处,走入15个少数民族村落,探访了彝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挖掘那些口口相诵,代代相传却没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与艺术,并把他们带上了云中舞台。2022年12月12日,“云中黔歌”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唱响,来自贵州的苗族、侗族、水族、彝族等民族艺术家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原生态表演,让大山里的民族文化以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焕新绽放,呈现给大众。

“云中黔歌”中的苗族舞蹈《滚山珠》

2023年,“云中公益”进入第二个十二年,开启“看见”系列,赵燕谈道,站在新征程上,“云中公益”将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助力释放民族文化活力,推动民族文化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比如,“云中公益”在新疆的采风过程中,特别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教授,为伊宁市的青少年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丝绸之路上的技术史和文明史》,在课本之外的丝绸之路文化中,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探索精神。再比如,2023年华熙·健康行走进新疆博乐,开展骨科专家义诊活动,让边疆的骨关节病患能够在家门口得到专家级医疗服务,为边疆人民健康贡献企业力量。

大咖公开课现场·伊宁市文化馆

“世界上最美的是希望。做公益不是施舍,很多人认为不求回报的付出难能可贵,但是我认为,坦然的接受更难。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华熙生物做公益,就是要给人希望,让这些暂时需要帮助的人保留尊严,重拾自信。”在赵燕看来,“‘云中公益’就是为了将这些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民族文化保存下来,帮助文化传承人重拾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感受民族文化之美,为民族文化守护者解决未来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更好的发展。”


作者:央广网 编辑:ZG01

【返回列表】
X